社群媒體影響孩子成長?看看各國怎麼做!
15歲以下註冊要家長同意?歐美在推的「數位合意年齡」是什麼? 孩子沈迷於社群平台讓你感到焦慮嗎?你希望能保護孩 […]
15歲以下註冊要家長同意?歐美在推的「數位合意年齡」是什麼? 孩子沈迷於社群平台讓你感到焦慮嗎?你希望能保護孩 […]
以112會考寫作題為例,探討語文學習困境 112會考題目以圖表呈現影劇喜好比例,要求學生分析圖表並提出經歷與見 […]
月經的奧秘:從生理到謠言,揭開月經的真相! 從初經到停經之間,平均大概會經歷 30 到 40 年,如果每個月都 […]
繪本桌遊+數位學習,為孩子提供多元化學習資源 一、什麼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2019年開始的新 […]
臺灣的性教育面臨哪些困境?發起一場性教育的溫柔改革 説起「性教育」,大家擁有相同的語言和共識嗎? 在臺灣,性教 […]
在教育相關的討論中,我們經常談及學生的成長,但似乎不常談到教師的成長。當歷次教育改革逐步改變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測驗標準,教師培養的制度與方法似乎也鮮少被修正。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現今教育環境下的教師職能成長,以及在缺乏系統性規劃的狀況下,能否透過改變自身心態,幫助自己不斷進步。
拋開我們作為老師的身份,關於「性」,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看待它的角度與價值觀。而因為「性」牽涉到情緒與道德,我們所身處的環境(經驗、文化、社會氛圍、宗教信仰等)就會影響我們對於「性」的想法,也會影響到我們怎麼看待、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性議題。
腥羶色的主題自帶流量,媒體當然很愛談,相關的文章、影片等「資源」真是多不勝數。不幸的是,為了符合觀眾胃口,這其中許多性資訊只是包裹著科普的外衣,實際上卻在強化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如何讓自己更有吸引力?」有些性資訊則將個人經驗與觀點,偽裝成普遍、通用的性知識,例如:「我如何改善性生活?」更有些性資訊是預設了特定道德立場,以訓誡取代對話,例如:「還沒交往就上床 OK 嗎?」在娛樂與流量的大旗指引下,各路媒體所提供的「性教育」,其效果可能跟看謎片差不多而已。
教師節該不該放假?9 月 28 日到底是不是個慶祝教師節的好日子?以及教師節對老師、對教育到底有什麼意義?這些事,都只有當過老師的人,體會才最深刻。我們找來宇辰(曾任老師)和懿心(現任老師)輕鬆對談,聊聊對教師節的感受和想法。同時,更藉機對教育及教師這份志業進行反思。
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呢?在我教學生涯正式邁入第十年之際,我恰好也正在反思這十年當中,是否有做到讓學生對我準備的課程內容感興趣?是否有引起學生想要學習的動機?尤其是我們平常所認知的「引起動機活動」,也就是一堂課的開場、起手式,我到底是否設計得夠有趣,又足以貫穿整堂課的內容?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aiwanbar Studio 臺灣各種吧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