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好無聊,怎麼辦?

上課好無聊,怎麼辦?

文/蕭宇辰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如何「經營一堂連你自己都想上的課!」

這樣有吸引你看下去嗎?

「引發興趣」,可說是臺灣吧創立的基本精神。我們相信這件事對學習至關重要,甚至誇張一點來說,教育工作者只要做到這件事就夠了。

比「給孩子釣魚竿」更重要的事?

過去大家常說:「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魚竿。」這句話在許多情境依然適用,但過去的釣竿不能保證今天還釣得到魚,更不用說如果孩子厭惡吃魚,給他魚竿又有什麼用?因此臺灣吧推進這句格言,我們認為:「給孩子魚竿,不如讓他覺得魚很好吃。」一旦有了想吃魚的動機,孩子自己會去發明新的釣竿,甚至漁塭、漁網、漁船,來解決問題與困惑。

根據這種信念,一堂課並不是只有前五分鐘叫做「引起動機」,而是整堂課都在引起動機才對!引起動機不是教學活動的暖場,而是教學的主體;當下課鐘聲響起,學生的反應不該是「終於下課了」,而應該是「我還想知道更多」!

我們平常之所以認為「引起動機」只是一堂課的開場,很大程度是因為基本教案架構限制了我們對於教學的想像。當然,課堂還是要有個好的起手式,但我們需要更進一步,重新梳理與定義自己如何看待「引起動機」這件事。

過去的教育邏輯是一個「未知走向已知」的過程,你不懂、不會,來上課你就懂了。但現在我們理想中的教育,是從「已知走向未知」的過程,是反過來的:我們要從學習者熟悉的「已知」出發,開啟他的好奇,陪伴他面對「未知」的挑戰。也因此,我們對於「引起動機」的詮釋,就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來聽完這堂課」,變成「用整堂課來引起學生對於這個知識主題的真切好奇與深入探究」。若是類比到臺灣吧的影片,多數影片都會拋出一個問題作為結尾,這正是希望真正的學習發生在看完影片之後,而不僅僅在於看影片的當下。

「引起動機」三大問

好的,理念講得夠多了。回到地面,那究竟要怎麼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請容許我再跳脫出來,先談談「訊息傳遞」這門技術(什麼時候才要講重點啊~)。關於訊息傳遞的「學問」,目前我們一般分成三類:

有一種傳遞我們稱為「教育」,大家著眼於它的知識性,屬於教育學院的範疇;

有一種傳遞我們稱為「傳播」,大家著眼於它用以傳遞的載體與技術,屬於傳播學院的範疇;

有一種傳遞我們稱為「行銷」,大家著眼於它的商業性,則是隸屬於商管學院。

但其實,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都與「把特定資訊傳遞給別人」有關。舉例來說,「因材施教」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的教育觀念,都是希望從了解學生開始,來提供合適的教育;這和行銷在談的「受眾分析」本質相同。

所以我相當鼓勵老師們去學習傳播、學習行銷;與其強調學院知識的分野和系統化,廣泛學習相關且有用的技巧與方法並拿來運用,才更能幫助我們做好「教育」。

沒想到一不小心又花了這麼多篇幅說教,我真不愧是當過老師的人啊(慚愧)!

言歸正傳,關於「引起動機」,我分享臺灣吧做內容企劃時的思考架構,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以下就是我們做內容前,必先想清楚的三個問題:

1. 你要溝通的對象是誰?

這個問題對在社群產製與經營內容是很重要的,對在學校教學而言,似乎就是廢話了──當然是學生啊!但是,你了解學生嗎?對於大多時間是在手機上獲取訊息的網路原住民世代,你知道他們的資訊環境嗎?

我有時會問老師們一個簡單的問題,來測試大家對於學生的了解:搜尋臺灣訂閱數前 50 大 YouTube 頻道,你認識幾個?看過他們影片嗎?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看?大家現在也可以試著作答看看!

2. 你要傳達的關鍵訊息是什麼?

我們受教育學程訓練的「荼毒」,教案上的教學目標寫得天花亂墜;但一堂課裡面如果有無數個目標,等於根本沒有目標!因此,第二個問題要問的就是:若把你這節課最核心的目標簡化成一句話,那會是什麼?

以臺灣吧的起家作品《動畫臺灣史》第零集為例,如果我說我們的內容是談「日治初期日本在臺統治樣貌」,觀眾會感興趣嗎?這完全就是課文下標,讓人一看就覺得會資訊繁雜、結構鬆散、內容平淡,無聊死了吧。

所以在盤點內容之後,我們以「臺灣賣卻論」為切點,問出關鍵問題:「日本為什麼要把臺灣賣掉?」而其反面的問題就是:「後來又為什麼不賣了?」賣與不賣之間的作為和考量,就是骨幹外長出的知識肉,也是我們最想傳達的訊息了。

3. 這些人為什麼要關心這個訊息? 

確認完起點(對象)和終點(目標),再來就是搭橋了。試著站在學生立場回答這個問題,就可以找到引起動機的關鍵了!

這部分還有許多可談的,礙於篇幅我先打住,未來再深聊這題 。

兩本書,帶你用媒體寫作技巧精進教學!

關於傳播技巧可以如何幫助教學,我還想推薦大家兩本和媒體寫作有關的書。這兩本書都談到許多如何帶領讀者看下去(引起動機)的方法,對於教學內容的處理也有幫助。

第一本 William E. Blundell 的《報導的技藝》,是一本 1988 年出版的老書,主要是分享作者長期新聞寫作的經驗。書中提到一個寫作架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也很適合拿來檢視你的課堂架構和教學編排。這個架構是長這樣的:

  1. 有本事勾引我啊!
  2. 告訴我,你在做什麼?
  3. 真的嗎?(提供證據支持)
  4. 幫我記住這個故事

這當中每一點都可以進一步展開,未來我一定會有專文再探討;大家也可以先去讀這本書,之後我們再一起討論交流。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把課本從第一頁教到最後一頁,完全牴觸這個編排,而讀者(學生)更是無法參與和投入。

第二本是陳立飛《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這是一本當代談新媒體文案寫作技巧的書。書中有一段是「教你如何寫出讓人一見傾心的標題」,裡面提出四個要點:引發共鳴、製造懸念、引起爭議、顛覆認知。

大家一定都有聽過「標題殺人法」,我們當然要避免刻意誤導的標題,但絕不能忽視標題的影響力!我也一直覺得「寫標題」是最有效培養「內容切點敏銳度」的訓練方法:用一句話說出重點,有沒有吸引力可以立刻判別;這也是扣回三大問的第二題,幫助你想清楚自己「要傳達的關鍵訊息」到底是什麼、又是否精彩。

大家可以試著做個練習,把你這學期的每節課都下個標題,然後問問自己,看到課名時,會不會就心動了呢?

文/臺灣吧執行長 蕭宇辰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aiwanbar Studio 臺灣各種吧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