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Bar 臺灣吧
教師的成長,從接納自己犯錯開始!

教師的成長,從接納自己犯錯開始!

文/蕭宇辰

你會否覺得在教育相關的討論中,我們經常談及學生的成長,但似乎不常談到教師的成長?又是否意識到,當歷次教育改革逐步改變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測驗標準,教師培養的制度與方法卻鮮少被修正?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現今的教育環境中如何看待、規劃教師職能成長,以及在缺乏系統性規劃的狀況下,能否透過改變自身心態,幫助自己不斷進步與成長。

Free photos of School

📈 教師職能成長缺乏整體性規劃

隨著創業階段的推移,我愈發感覺到人才夥伴的重要性。畢竟當市場擴大、業務增加,不可能仰賴創辦人來處理一切事務;建立團隊,並掌握每個夥伴的能力成長,才是公司向前邁進的核心力量。

學校也應該一樣啊!教師的能力才是決定一間學校辦學成敗的最大關鍵,但很可惜的是,學校對於個別教師的職能成長通常沒有規劃。

當然,我們的教育體系提供了相當多教師學習資源:有各種研習課程可以自由報名,各學科也有輔導團,老師甚至還可以自發性地成立教學共備社群。不過,能善用這些資源並真正從中學習的前提,是老師對於學習具有「主動性」;否則,這類學習機會經常淪為僅在滿足研習時數要求,參與者往往在簽到後就開始放空或溜之大吉。

制度性的誘因當然也存在,例如有些老師會選擇在職進修、攻讀學位,而獲得學位的好處之一就是能提升薪資;然而,撇開加薪這件事,學位本身卻未必可以顯著增進教學現場所需的職能。到頭來,在多數狀況下,教師職能成長還是大幅仰賴個體的自主性──像是大家願意訂閱這份聊聊教育吧,就是高學習動能的表徵。但在整體教育環境之中,卻仍未設計出有效的誘因,讓教師職能獲得全面性的成長。

什麼才算有效誘因?補習班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補習班的經費來自於學生(或學生家長)自願繳付的學費,也就是說,引起學生來上課的意願是其最重要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反饋,能夠直接影響補習班老師薪水的高低,而這樣的機制讓補習班老師有強大的誘因,不斷去優化自己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相反地,體制內教師的教學成效,就缺乏良好的檢驗方式,更不會和教師報酬掛勾;因此,除了本身有強烈內在動機的老師之外,多數老師並沒有太大的誘因去追求進步,其教學水準大概也就維持在「不好也不差」的程度。補習班功利化的目標的確偏離教育本質,但在「有系統地提升教師職能與教學水準」這個面向上,卻是比體制內學校有效率得多。

Free photos of Board

🚫「不能犯錯」的教師

大環境與制度的問題錯綜複雜,並不容易改變。不過,教師成長的可能性被限縮,不只因為缺乏規劃與誘因,還與「社會心態」有關──也就是社會大眾如何看待老師這個志業、如何為其貼上特定標籤。

面對學生,大家比較容易認為:犯錯沒關係,跌倒是成長的開始。但面對教師時就不是如此;我們的社會給予教師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嚴格要求教師做好榜樣,再加上傳統上對教師本質的理解偏向「傳道授業」,假定了教師是類似全知者的角色,無形之中,就對教師產生了一種「不能犯錯」的約束。

這份社會期待於是造就了「不敢犯錯」的老師,而不敢犯錯的結果是,犯了錯也不敢認錯。可是實際上,犯錯對老師來說,就跟對學生一樣,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但由於老師不敢犯錯、不敢認錯,最終就變成了「難以成長」的老師。

🙆 成為「擁抱失敗」的成長者

「擁抱失敗」的文化是新創企業非常強調的事,因為在創新的道路上,不可能不犯錯,也只有趕快犯錯才知道哪條路是行不通的,並得以趕緊調整方向。但在教育現場,我們卻會說:「不能把學生當白老鼠」──這句話的本意雖好,但也可能成為一種說詞,擁護老師在知識、處事作法等方面的正確地位,似乎倒變成專指「老師原本的所學所知就是正確的,應該以此為據來教導學生,不應該因為學生的不同反饋、新的教育思潮等而自我反省與改變」。

面對這種社會心態影響個人心態的情境,我們可以從自身開始改變。除了時刻提醒自己務實面對錯誤之外,與自己所屬的教師社群一起建立「包容犯錯」的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當一個環境使你覺得足夠安全、值得信任,到了你可以自在地承認錯誤的地步,你就更可能在社群的支持與協助下,找出改善方案,並請人監督你的進步情形。

如果你曾經在擔任老師這個角色時犯過大小錯誤,卻一直無處訴說,可以到我們的臉書社團「教師聊聊吧」說說你的經驗,這個社團就是一個鼓勵老師勇敢擁抱失敗與錯誤的地方。或者,你也可以匿名投稿給我們,讓我們代替你說出這個故事。只要有人開始分享,他就能成為改變的力量,讓困厄在自責與自限中的教育工作者找到宣洩的出口,並發現無限成長的潛能。


`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aiwanbar Studio 臺灣各種吧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