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ategory
- 教育設計與活動
綠園精靈傳說:科博館植物園探險包設計
臺灣吧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推出《綠園精靈傳說》探險包,以擁有多元生態的植物園為學習場域,讓親子運用探險包的手冊、地圖與集點卡,認識植物園裡的各種植物特色。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RVICES:教育設計與活動
YEAR:2025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一直以來皆是親子出遊與校外教學的熱門選項之一,其中植物園戶外廣場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是認識植物與觀察植物特徵的理想學習場域。為了讓更多世代走進植物園,科博館與臺灣吧攜手設計了《綠園精靈傳說》探險包,透過代間共學1設計,串連國小學童與樂齡族群,打造祖孫共享的植物探險體驗。
《綠園精靈傳說》探險包由臺灣吧人氣 IP 小黑啤等角色作為故事的主角,並結合「遊戲式學習」、「五感探索」、「代間互動」等元素,將植物知識轉化為祖孫都能理解的體驗任務,探險包內包含了探險手冊、地圖版、集點卡等多元教材,鼓勵兩個世代一起循序漸進地透過教材指引找到植物園各區域的植物,並從中理解植物構造、分享生活經驗,激發更多跨世代對話。

△《綠園精靈傳說》產品實拍
客戶需求|打造具代間共學、教育性與遊戲性的學習體驗
在本案前期對焦期間,館方與我們分享了對不同世代客群的觀察。其中提到,雖然許多長輩願意陪伴家中孩子參觀科博館,但市面上能真正讓祖孫「平行互動、共同參與」的學習工具仍相當有限。
因此,本專案的核心需求圍繞在三個目標:
❶ 代間共學|讓祖孫成為「一起探索」的夥伴,而不是單向陪伴或指導
希望跳脫過往「長輩帶小孩參觀」的形式,設計一套可以引導兩個世代平等對話、互相學習的體驗工具。以植物為主題,長者可能擁有務農、園藝、生活經驗,小孩則能分享學校自然課的知識。若能透過設計激發這樣的交流,就能讓彼此不只是一起來,而是真正一起學。
❷ 教育性|連結課綱知識,從辨認植物走向理解與觀察
館方期待能介紹植物園中的八種植物,並結合國小中年級自然科課綱中的植物構造知識,例如葉序、莖的種類、樹皮紋理等,讓孩子能在任務過程中練習觀察與描述,並與長者互相分享所見所想,讓學習更生活化。
❸ 遊戲性|降低學習門檻,提高主動參與動機
儘管知識性是核心,體驗設計仍需具備適當的遊戲性與趣味性,才能提高祖孫主動參與的動機。特別是在戶外植物探索這類需要耐心、觀察力與體力的活動中,若缺乏足夠的引導與趣味設計,參與者容易在過程中感到無聊或分心。因此,館方期待能透過適當的遊戲化設計,讓孩子與長者以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任務,建立持續探索的動機與成就感。
企劃策略|以角色、任務與探索工具,打造有溫度的共學體驗
面對「代間共學 × 教育性 × 遊戲性」三大任務,我們從企劃階段便開始構思——怎麼設計出一套讓祖孫真的可以「一起玩、一起學」的體驗工具?
最終,我們聚焦三個企劃策略:
❶ 故事角色 × 任務情境化|打造引人入勝的參與動機,建立議題與受眾的連結

△《綠園精靈傳說》中的探險夥伴
❷ 問題設計引導代間交流與觀察力|從生活經驗與五感切入學習
手冊設計以八種目標植物為核心,每頁皆設有「聊一聊」、「畫畫看」、「摸摸看」等開放式觀察問題,鼓勵祖孫交換經驗、分享觀察。例如:「你曾在哪棵樹下乘涼或躲雨?」、「這片葉子有幾個手掌寬?」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是希望引導祖孫透過分享生活經驗,一起發現知識的樂趣。

△ 手冊中的榕樹任務頁
❸ 遊戲化探索工具設計|提升任務節奏與學習成就感
為了提升參與者的學習動機與遊戲體驗,我們設計了集點卡機制和角色專屬書籤。每位參與者可以挑選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陪伴自己展開冒險。每完成一個任務就能累積點數,讓角色書籤在集點卡上一步步往前走,帶來具體的成就感。此外,我們也設計了地圖和植物檢索表方便參與者確認植物位置和特徵,像是葉子是單葉還是複葉、有沒有氣根等,讓參與者邊玩邊練習觀察、判斷和紀錄,輕鬆建立起分類的概念。


△ 地圖版與集點卡
體驗活動回顧|大小探險家攜手完成植物任務
產品完成後,我們在館內舉辦了兩場的體驗活動,由桌遊品牌《桌弄》的共同負責人鄧昭怡老師帶領,邀請 10 組祖孫一起組隊、實際走進植物園展開探險。活動當天,孩子們興奮地翻閱手冊、找尋植物,長者則一邊陪伴、一邊以自身經驗補充觀察,現場氣氛溫馨又熱烈,真正實現了跨世代的合作與學習。
我們也看見許多動人的互動時刻,例如有小朋友驚呼:「阿媽找到好多植物,好厲害!」,也有長輩感動地說:「沒想到孫子居然會看地圖,還能帶我走!」。
活動尾聲,我們也透過問卷了解參與者的體驗感受——所有參與者皆表示願意再次參加類似活動,不僅對產品設計感到喜愛,也肯定了這種代間共學的體驗形式。
這些真實的反應證明了我們與館方共同打造的這套工具,不只是一份學習資源,更是祖孫之間建立連結、創造回憶的橋樑。



△ 活動現場照片
我們的專長|打造貼近受眾的知識內容
這次和科博館一起設計祖孫共學的植物園探險包,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透過資訊轉譯與視覺設計能讓知識變得更有趣、有溫度,也更容易被不同的受眾理解與吸收。
無論是為學齡前幼童設計的繪本、為青少年打造的線上課程,或是將陌生概念轉化為親切圖像的視覺設計——我們擅長根據不同受眾的需求,找出適合的語言、角色與媒介,讓複雜內容變得清楚好懂。
如果你也有想傳遞的重要內容,歡迎找我們聊聊!讓我們一起找到最適合的說法與呈現方式,擴大內容的影響力。
- 指跨世代間的交流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