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生上課在學新東西的啦!
文/蕭宇辰
以前在教學現場,我自認算是邏輯口條好,再挾著年輕貌美(?)的優勢,學生普遍蠻愛我的,常常聽到學生說很喜歡上我的課這類甜言蜜語。這讓我自信心爆棚,學生這麼愛我,代表我真的教很好吧!
BUT,事實總是令人心碎。
有一年我在一所大校教十個班級,段考成績出來,全校前三名的班級和倒數三名的班級都有我的份;而那些下課時間總是圍在我身邊的學生們,成績更是中下。當然,認知型的紙本測驗無法體現學習的全貌,但還是足以拿來反省教學的好壞。其他資深老師安慰我說:「成績主要還是看班風啦」、「學生的資質和用功程度都不一樣啦」。但這樣的安慰反而令我更加沮喪:如果學生的表現真的受其他因素影響比較大,那就都自習課就好啦,需要我幹嘛?
但學生都跟我說:「老師你教得很好耶!」難道是騙人的嗎?
嗯,騙我的。而且,他們不只騙了我,同時也騙了自己。
沒人上課在學新東西?Dr. Muller 的警世研究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位教育工作者 Derek Muller,認識他和他的研究,剛好可以幫助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Muller 是一位相當知名的 YouTuber,頻道名叫 Veritasium,內容主要以科普知識為主;他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學博士,之所以會經營 YouTube 頻道,也是源自於他自己的研究。Muller 的博士論文是在探究教學方法的成效,內容相當精彩,我簡單和大家分享如下。這篇論文的核心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實驗。首先,Muller 找了一批大學生,在沒有額外學習的情況下進行物理學測驗,考牛頓第一和第二運動定律,並得出平均分數。他將這批學生隨機分成均質的 A、B、C、D 四組,四組的前測學習平均分數相同。
接著,各組分別觀賞了內容不同的教學影片。A 組觀看的影片是最基本的版本,影片中的老師以最常見的講述式教學法來說明牛頓的理論,並佐以許多資料、圖表等。B 組觀看的影片內容和 A 組大同小異,但是影片還額外提供了一些有趣、有用卻不在測驗範圍內的物理知識。C 組看的影片也以講述式教學為主,但比 A 組多了一個環節,那就是特別點出並釐清了一些「常見迷思或錯誤認知」。最特別的 D 組,他們所觀看的影片中有一對師生,內容從頭到尾都是學生不斷說出他認知中的牛頓第一、第二運動定律是怎麼運作的,而老師只做一件事:不斷打他槍;就這麼往復循環多次之後,才逐漸推導出理論的正確樣貌。
觀看完影片過後,各組的學生都進入後測;雖然大家面對後測的自信程度都差不多,但後測結果卻顯示,C、D 兩組的進步幅度,遠比 A、B 兩組來得大!
引用自Muller, D. A. Designing effective multimedia for physics education. Dis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2008.
Muller 的實驗曾在三組不同程度的大學生上重複做過,分別是圖表中白色長條代表的「基礎程度」(入學前沒有物理先備知識)、淺灰色長條代表的「一般程度」(高中時上過物理課)和深灰色長條代表的「進階程度」(高中時上過物理課且成績優異)。從圖表中可以看到,基礎和一般程度的學生,都以看過 C 組或 D 組影片者進步幅度較大;而對進階程度的學生來說,觀看 D 組影片則是特別有效的學習方式。
A 組所看的影片資訊豐富,講述得也邏輯清晰、有條不紊(尤其是相較於 D 組影片中的混亂對話而言),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