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停在「移工很可憐」,該如何和孩子討論尊重?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學習 #尊重他人,成為一位溫柔的人,但我們有想過尊重是什麼?要如何讓「尊重」不再只是嘴上說說,而是打從心底的實踐?
我是 #小黑啤玩臺灣 的製作人——富生,想借各位三分鐘聊聊繪本《#過節日》中的幕後花絮,以及我們如何和孩子討論「尊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UF-pvsCfio
在製作繪本《過節日》時,我們參照了繪本裡的大貓咪-阿依莎的身分背景,與One-Forty 合作,讓孩子可以與繪本裡的角色真實互動,同時認識 #穆斯林 與 #移工(。而在孩子與移工互動的過程中,有一段看似輕鬆但其實十分沉重的對話:
「我的媽媽也是移工,從我小時候她就到阿拉伯工作了。」移工說。
「那從你有記憶以來,你和你媽媽面對面實際相處的時間有多久?」女孩問。
「嗯……大概兩年吧。」
這位移工名叫亞妮,來自 #印尼 ,在臺灣已經四年了。她說,因為媽媽要賺錢養家所以一直在國外工作,每次約滿後回到印尼,隔沒多久又要再出發;而等到媽媽老了終於回家時,亞妮也長大了,必須換她離開家、扛起經濟。
錄影時聊到上面這一段對話,女孩露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久久無法回話;思考了許久後,最後女孩發出了一句「 #好可憐喔」的感嘆,然後就換了新的話題。
被剪去的段落與我們如何討論尊重?
其實亞妮與母親的故事完全是天外飛來一筆,在初訪時完全沒有聊到這一段,所以當我們在現場聽見亞妮的童年經歷時,也在心底掀起了滔天巨浪,但又同時覺得將結論停留在「好可憐喔」,似乎有點怪怪的。.
當下孩子與亞妮的對話持續進行著,但這個怪怪的感覺著實困擾著我們。雖然移工朋友在臺灣的處境確實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如果只將這些移動故事的討論停留在「好可憐喔」,恐怕我們對移工身分的理解只會多貼上一層 #標籤。
那麼,我們又要 #如何讓孩子更進一步的理解移工呢?
於是我們暫停了錄影,讓大家休息一下。團隊與亞妮討論許久,重新開機時,亞妮問了孩子這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要離開爸爸媽媽到國外工作,你會害怕嗎?」。
沒想到這個 #換位思考 的問題確實奏效了,孩子紛紛表達和家人分離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有人說會很害怕,有人說要把媽媽綁起來、跟著自己走,還有人甚至乾脆決定以後不工作也不結婚,絕對絕對絕對(沒錯,她說了超多次)不要離開家,總而言之這個問題開啟了更多有機的討論。
尊重不等於憐憫
過去在討論相關議題時,我們發現孩子常常反射性將「尊重」掛在嘴邊,但尊重的內涵卻不常被深究。我們認為,#尊重不是憐憫,而是能認知到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生命經驗,並且願意嘗試感受他人的處境。
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差異,不同文化同時存在於我們的日常,而孩子每天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希望下次當孩子遇見不同的生命故事時,可以不再只有 #驚訝 、 #憐憫 或 #羨慕,而是能擁有更多的 #理解 ,才能慢慢走向 #尊重。
聊到後來,亞妮分享自己從小被教導著要學習獨立,因為知道遲早都要與家人分開,所以孩子想像中的分離對亞妮而言,似乎沒有同等的可怕。在這一場與不同生命經驗的人相遇的過程中,孩子距離「#理解尊重」似乎又更靠近了一點。
用故事開啟討論吧!
學會尊重,從來都不只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大人一輩子的課題。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的只是一個開啟討論的契機。
《過節日》是小黑啤團隊在爬梳資料、深入田調後的成果。繪本中,小黑啤因為迷路而來到了正逢開齋節的桃園龍岡,他遇見信仰伊斯蘭教的移工朋友時,一開始感到陌生與不安,最後在認識大貓咪-阿依莎的過程中,漸漸不只能同理他人的經驗,也從了解異文化的過程中,化解了自己與家人間的矛盾。
我們希望家長與孩子可以跟著小黑啤的腳步,從故事出發,一同討論尊重,一起與世界做朋友。你會如何和孩子討論 「尊重」 的課題呢?我們應該 #如何帶給孩子一個溫柔又溫暖的社會呢?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隨時在小黑啤玩臺灣的粉絲專頁留言告訴我們!
特別感謝合作夥伴:One-FortyOne-Forty 致力於培力東南亞移工,讓他們能透過教育與學習累積自己,回鄉後能經濟獨立、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同時也籌劃各式文化交流活動,創造台灣人與移工互相認識的機會,進而學習尊重與同理。了解更多:https://one-fort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