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世界的一份子,臺灣人可以做什麼?臺灣接收難民的政策與困境。
文 / 酒保 Irene
全世界大約 79 億人口,臺灣大約 2300 萬人,你猜猜看全世界被迫逃離家園的人有多少呢?
答案是 8930 萬人(2021 年的數據)。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2021 年全世界被迫逃離家園約為 8930 萬人。 但根據 國際特赦組織 台灣分會 的分享,2022 截至今,這個數字已經來到了 1億人!想認識難民議題,歡迎點擊 國際特赦組織 台灣分會 6/20 世界難民日整理的「2021全球難民趨勢報告:全球流離失所人數創新高,今年5月突破1億人」。
這個數字不只是臺灣人口數的 3 倍以上,也超過英國與法國的人口。全世界大約每 88 個人就有一個因為衝突和迫害逃離家園。在土耳其,甚至每 25 個人就有一個是難民。在這 8000 多萬人中更有 2710 多萬人,不只逃離了家園,還來到別的國家成為難民。

換個角度想想,你社群平台上的好友有幾個呢?用 1/88 來換算的話,難民應該離我們不遠。然而一說到難民,我們腦海又浮現什麼畫面呢?
目錄
1/88 成為難民!收vs.不收難民,我要怎麼選?
一說到難民,許多人對於他們的處境抱持同情,甚至願意捐款支持。只是如果今天是你所在的國家想要收留難民,你會支持嗎?
反對收留的人認為,難民會影響當地人的生活,但究竟影響是好是壞?而基於人道立場贊成收留難民,是否不切實際,或者又會遇到哪些問題?而在臺灣,面對香港抗爭,還有烏俄戰爭後關於如何收留難民的討論,也越演越烈。究竟難民和臺灣有什麼關係?我們又要如何看待難民議題,思考臺灣未來與世界的關係呢?
反對 vs. 支持難民來到我的國家!各自遇到哪些挑戰?
持反對意見的人,有可能基於以下幾個理由(這裏查到的資料以來到歐洲的難民為主,不過酒保還是小小補充一下,收留難民的前五名國家,依序分別是土耳其、哥倫比亞、巴基西坦、烏干達、德國):
首先像是對於治安的疑慮。例如 2015 年巴黎恐攻後,許多人擔心伊斯蘭國的恐怖份子會利用難民身份潛入歐洲。2016 年跨年,德國各地更同時傳出大規模的性侵事件,而嫌疑犯裡頭有許多是難民 [1]。另外還有文化衝突,例如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帶來了穆斯林文化,衝擊了歐美傳統的天主教及基督教文化。甚至在德國還出現了「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這類極端的政治運動,上萬人透過遊行反對移民的庇護政策 [2]。

許多人也擔心會影響到經濟。由於收留的國家要花費許多的資源,透過教育與社會福利,讓難民更能適應當地。這引發了本地人的相對剝奪感,認為自己繳的稅,都得去養這些「外地人」。
對於反對者提到的犯罪問題,支持收留難民的人認為是源自於誇大的數據。此外他們也認為經濟衝擊是短期的影響,長期而言難民反而為高齡化的社會補足了基本的勞動力,而當難民有了工作、開始繳稅,也能促進國家經濟。另一方面,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說法,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各個國家應該承擔共同的責任,一起解決全球的問題。他們期待在一個互助合作的世界中,人們能夠幫助處於嚴重危險中的其他人,有機會安全地重建生活。
如果我們把時間推遠一點,各個國家開始各自發展難民制度,起源於二戰後的難民潮。聯合國在 1951 年通過了《難民地位公約》,期盼所有的國家都能意識到難民議題、並為這個議題共同努力。在公約中也明定締結國必須遵循「不遣返」原則,也就是不能將難民遣返至原本的國家。就算不是締結國之一,《難民地位公約》仍成為各國家在考量難民問題依循的原則。
臺灣想制定難民法?到底難在哪裡?
面對反送中運動之後逃到臺灣的香港人,許多臺灣人希望透過制度讓流亡臺灣的港人獲得更完善一致的對待,並且落實人權治國理念、提升人權水準、與世界人權接軌。「制定難民法」於是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
其實早在 2005 年,內政部便曾提出《難民法》草案。直到 2016 ,這份草案才送出國防外交委員會,完成一讀,但卻遲遲沒有被排進二三讀。《難民法》乍聽之下是一件好事。但要在臺灣通過《難民法》,便會遇到一個我們避不掉的老問題:要先處理「國家定義」,也就是「我們的主權範圍包括哪裡?」
根據《難民法草案》第 3 條,得向我國申請難民的人包括「外國人」、「無國籍人士」。這麼一來,來自香港(或者中國、西藏)的政治難民,到底是「外國人」,還是要依循中華民國憲法認定的領土範圍——「港澳地區」,將香港人認定是「中華民國本國人」?
所以雖然政府表示很歡迎反送中運動後從香港逃來臺灣的捧油,但每個香港捧油仍是以專案處理,並且用現有法律,暫時避開國家主權的議題 [3]。而現在在面對烏克蘭的難民時,關於《難民法》的爭議又再次浮出檯面。
讓我們整理一下「支持」與「反對」臺灣制定難民法的雙方想法
除了難民將可能帶來勞動力與經濟以外,支持在臺灣制定《難民法》的一方希望透過這一法律,讓難民獲得更完整的保護。舉例來說,《港澳條例》第 18 條只說明我國針對港澳居民「得提供必要之援助」,但卻沒有完整的申請程序與實行辦法。每個申請都專案處理不僅效率不好、甚至會有不公正的可能。若個案的申請沒有被妥善處理,也很難尋求救濟管道 [4]。
還有一種思考角度是國際形象。支持者認為,身為世界一份子的臺灣,應該一同承擔難民庇護的責任。此外,臺灣已經以「人權立國」被世界認識,如果還能進一步制定《難民法》,將有機會促使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難民署)正視臺灣在國際議題上的存在與付出的努力。
反對方則擔心會有間諜利用《難民法》取得在台的居留權,讓制定《難民法》這個原先希望能夠收容難民的美意,反而變成國家安全漏洞的來源。此外,相較於專案、非公開處理,制定了《難民法》表示要敞開雙臂歡迎全世界的難民,但我們真的有足夠的收容能力嗎?實務上更會遇到國家定義的問題,更別說難民法這塊「沒有選票」(難民本身也就沒選票啊!)的議題,很難引發立委的關注。
難民議題很重要,但我真的沒心力關心怎麼辦?
在與團隊討論如何製作關於難民的專題時,製作團隊時常反問自己「要如何讓更多人,對於難民議題更有感覺?」於是我們找了其他國家的例子、找了臺灣的例子,但始終有種停留在「道德呼籲」的感覺:我們一方面認同人權的重要性,一方面又可以理解臺灣在處理難民議題的困難程度。此外,我們也很可以理解,大家很難主動關心與幫助從較遠的地方來的難民。究竟在這樣的氛圍下,到底臺灣吧能做什麼?如同影片裡的觀眾 Fiona 提到的,他因為人在德國、甚至能實際接觸到烏克蘭人,因此對於烏克蘭難民的處境更有感。由於「每個人的守備範圍是有限的」,我們可能因為有香港的朋友,所以更願意同理反送中後的港人。但如果你沒有來自世界的朋友,就讓臺灣吧成為那個帶你與世界交朋友的人!
在臺灣吧,你不用擔心被道德教訓、不用害怕提出反對意見,或者怕自己好像很無知。因為在臺灣吧,我們持續在做的就是與捧油們「從過去看現在,世界看臺灣」,而且我們會持續做下去。
[1] 若你想更了解科隆性侵案件對德國社會造成的後續影響,可參考這篇文章:科隆性侵陰影,德國憲政與公共安全的煎熬試煉。
[2] 但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的運動在德國引起很大的爭議,例如領導人被發現曾裝扮成希特勒。另外比起捍衛信仰本身,也有許多神學人士認為反而應該回歸基督教文化,並且關愛他者、歡迎難民。
[3] 相關法律包括,《港澳條例》第18條、《港澳條例施行細則》第25條、《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第16條第1項等、《大陸人民定居辦法》。
[4] 若想更了解在臺港人以專案申請政治庇護時會遇到的困難,推薦閱讀這篇文章。
為何波蘭人願意幫助烏克蘭難民?從烏克蘭與波蘭邊境的歷史故事說起!


影片連結:
- 臺灣吧的觀眾,也參與了烏克蘭難民的援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