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習尊重,我們還推薦這一本繪本!
#好的繪本 能使人代入自身,無論小孩或大人都能產生 #同理,並在闔上書本的時刻感到意猶未盡。我是小黑啤的製作人——富生,今天想從 #自身的移動故事 出發,推薦大家一本能引發共感的異國繪本:《 候鳥:季節性移工家庭的故事》
。
台北居大不易 
那年冬天我剛搬來台北工作,回想起當年初來乍到時,每一天都為了租房而過得 #膽顫心驚。
當時的生活就是一邊借住朋友家、一邊上班,一邊時時留意 591 與 臉書社團 釋出的房源,不敢掉以輕心。因為 #又好又便宜的房源總是稍縱即逝,一旦發現不錯的物件,即使是在上班時間,也要用最快的速度奔向走廊,用最有禮貌的語氣打電話給房東,並以最有誠意的態度配合約看房;幾次經驗下來便會知道,只要現場覺得不錯,絕對不能有任何一絲猶豫,必須馬上簽約,因為CP值高的房子人人搶,一不小心便會與之擦肩而過。
這樣的日子雖然不長,卻著實心累,就好比某個下著雨的冬夜,我騎著機車趕著與房東見面,冷冽的風凍得人瑟瑟發抖,小雨隨著速度撞擊在臉上,忘了戴手套的我,手指早已失去知覺;而當我濕漉漉的抵達房子門口,用凍僵的手指撥了電話給房東,結果換得房東一句 #比寒風更為刺骨的回應:
「不好意思,房子我下午租出去了。」
我們都是移動的候鳥,也渴望成為深掘土壤的大樹 
《候鳥:季節性移工家庭的故事》的故事背景雖然是在1920年代來回於 #加拿大 與 #墨西哥 的移工,但故事中所訴說的心境,卻能讓在 #臺灣 土生土長的我,想起自己也曾擁有過的移動經驗。
故事中的小女孩與從事短期勞工的家人,穿梭於南北大陸的農忙時節。她想像她們家有如遷徙的 #候鳥,也像是不停住進其他動物遺棄的家的 #長耳兔,不停的移動。她希望自己能像一顆 #大樹 深掘土壤,感受秋去春來、完整的四季變化。
小女孩渴望的安定是每個人都能有所共感的,她想要擁有自己的床、自己的腳踏車,就好比我們都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能安放生活的所在。哪怕是一個五坪大的房間,或是一張床,都能將我們從充滿未知與變化的日子裡,穩穩地接住。
移動故事中的一百種比喻,帶我們進入孩子的內心,感受世界 
故事裡,小女孩覺得全家人忙碌的像工蜂,睡覺時依偎在一起像小貓
,這些從五感延伸的比喻看似簡單,卻道出了移動者面對環境時,最真實、敏銳的心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女孩與家人走入廉價商店時,他人的 #側目 使女孩感到不好意思,她覺得在商店裡聽到的句子有些像辣椒、像黑糖蜜,像一千隻蟋蟀個唱著不同的歌。即使她認得的詞彙不多, 卻能感受語言裡的情緒。
女孩感覺到的凝視,讓人想起身處臺灣的我們常常在經過公園、火車站、東南亞商店時, #面對陌生而不自覺流露的眼光;這些眼神有些人是 #好奇、有些人是 #恐懼,還有些人是帶些許的 #敵意。
繪本裡的情境提醒了我們,即使存在著語言隔閡與文化差異,#肢體語言間流露出任何細微的善意與惡意,#仍能被他人清楚地感知。如果我們想營造一個友善多元的社會,或許比起將「 #尊重」掛在嘴邊,更該釜底抽薪,從更根本的方式培養看待異文化的態度。
學習溫柔與尊重,一起閱讀移動的故事吧
!
小黑啤玩臺灣桃園篇《#過節日》,希望孩子可以從 #臺灣的移動故事 看見多元、認識尊重;然而,放眼全球,移動的故事絕不僅限於臺灣,所有為了追求理想生活的人,都有機會變成移動的人,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 #移動故事。
這本榮獲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獎 的作品,能讓我們看見世界不同的角落,也讓我們反思,在世界與城鄉的資源仍分配不均的未來,或許「移動」會逐漸成為常態,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關鍵字。
但願我們能與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並學習創造更友善的環境,讓溫柔的力量影響世界。而達成這個願景的第一步,或許可以試著從閱讀一則好的移動故事開始!
➡點我去看看:《小黑啤玩臺灣》臺灣原創素養繪本,22集重點一次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