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烏克蘭曾是臺灣人爭取自治的理由

一百年前,烏克蘭曾是臺灣人爭取自治的理由

文/陳韋聿 Emery

遙不可及的戰爭

2022年初,俄國大舉侵略烏克蘭的消息,迅速攻占了全球各大媒體版面。在臺灣,這場戰爭也一度成為輿論矚目的焦點。然而,這些新聞的話題性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戰局進入僵持,社群媒體當中關於烏克蘭情勢的討論熱度,也跟著迅速消褪。

烏俄戰爭的炮火聲響,距離臺灣約莫有八千公里那麼遠。另一方面,臺灣人過往對東歐國家的關注,本來也十分有限。感受上既然如此疏離,普遍的臺灣人似乎也很難找到理由,持續地關心一場遙不可及的戰爭。


俄烏衝突(直接或間接地)阻斷了俄羅斯的石油與烏克蘭的糧食出口,對於臺灣的民生經濟其實還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近期臺灣發生的「蛋荒」之所以遲遲無法解決,也跟俄烏戰爭有那麼一點關係。source: pixabay

然而,仔細回顧臺灣史,我們會發現:烏克蘭對於這座島嶼的知識份子來說,曾經是有一些重要意義的。日治中期,當臺灣人正在奮力向殖民政府爭取自治權利的時候,烏克蘭的故事,就曾被標舉為一個重要的參照座標。

頗有意思的是,這個故事發生在1922年。距離今天,剛好是一百年前。

統治者的同化幻夢

熟悉日治臺灣史的人,應該都知道1920年代發生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這指的是當時一些受過新式教育的臺籍知識份子聯手發起了遊說,打算促請日本政府在臺灣設立「自治議會」。雖說日本政府並沒有真正買單臺灣自治的訴求,但長達十餘年的請願運動,仍舊成功地凝聚起一種屬於「臺灣人」的共同意識。

如同歷史學者周婉窈所言,「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體現了一種「以『臺灣』為單元的思考。……如果在臺灣歷史上,我們要指陳哪個時點,居住於臺灣的人開始以臺灣為思考範疇,開始自稱臺灣人,那麼或許這是個明顯的起點」(參閱氏著,《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臺北:聯經,2009,頁176-177)如果你對「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完全沒有頭緒的話……現在就來看《動畫臺灣史》複習一下吧!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請願運動,臺灣人組成的遊說團體總會向日本政府呈遞一份「請願書」。1922年的第二次請願團,就特別準備了一份雄辯滔滔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理由書〉,除了申論「自治議會」的必要性之外,也駁斥了日本國內那些反對臺灣設置議會的聲音。在這當中,我們便赫然看見了烏克蘭(うくらいな)的名字。

請願運動提烏克蘭做什麼呢?

原來,這份〈請願理由書〉的末段,提到了「同化政策」。在中學歷史課本裡面,同化政策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詞。顧名思義,這指的是日本統治者打算把臺灣人全部同化成日本人。假如同化的願望成真,那麼臺灣人便可以完全視為日本國民,本島的律令制度也只需要從日本照搬就好,根本不需要另一個能夠立法的自治議會。

然而,「同化政策」是有可能成功的嗎?

主筆這份〈請願理由書〉的臺灣知識分子林呈祿,舉出了近代世界裡的諸多不同案例,藉以說明不同民族之間的「同化」,根本是統治者的一場幻夢,因為所有強迫同化的政策,最終都會招致強烈的抵抗與反動。林呈祿所列舉的案例,包括了1830年以後被法國占領的阿爾及利亞,1870年被德國兼併的亞爾薩斯與洛林地區,以及這個故事的主角:曾經被俄羅斯帝國長期統治的烏克蘭。


「而今次大戰中新獨立之烏克蘭,數百年間,在俄羅斯強制同化政策下,烏克蘭語書本被禁印刷,烏克蘭語學校全部被關閉,凡足以追懷以烏克蘭國民之事物,悉遭撲滅,甚至絕對禁止烏克蘭語,但烏克蘭雖被殘酷之同化手段所苦而終於獨立」。參閱大正12年(1923年)02月《台灣議會設置請願理由書》

想同化臺灣?先去看看烏克蘭吧!

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歷史糾葛有些複雜,這裡不打算仔細解釋。我們只需要知道:那時的俄國沙皇看待烏克蘭(儘管當時「烏克蘭」這個概念仍未完整地發展成型)的方式,與今天的俄羅斯總統普丁已相去不遠。在他們眼裡,烏克蘭就是「小俄羅斯」,是整個俄羅斯帝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在18世紀末期,漸趨強大的俄羅斯帝國,更是決定在今天的烏克蘭境內強勢地推動同化。具體來說,這一系列舉措包括了推行俄羅斯人的語言,查禁烏克蘭語的出版品,甚至試圖重寫烏克蘭地區的歷史,諸如此類。

然而,不管是語言或者歷史,仍舊有許多烏克蘭人認為自己與俄羅斯人根本不同。[1]那個時代,以烏克蘭方言寫成的經典詩歌逐一誕生(包括了今天的烏克蘭國歌《烏克蘭尚未毀滅》),俄羅斯統治者越是壓抑,烏克蘭知識菁英的民族意識、以及他們追求獨立的政治運動就越發強烈。[2]

對於1920年代的臺灣知識分子而言,烏克蘭就是他們希望尋找的一種歷史典範。假如日本統治者想要在臺灣強制推行日語、消滅本島人的語言以及歷史,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那簡單,你去看看烏克蘭的例子吧!

說穿了,〈請願理由書〉把烏克蘭搬出來的用意,就是別讓臺灣人不開心,否則後果就是激起更劇烈的反抗而已!如同〈請願理由書〉最末所提到的:「依照上舉數例,強制性同化政策,終必失敗,喪失其屬領」。反過來說,如果日本帝國真的想要維持殖民地臺灣的長治久安,那就應該設立議會,讓島民自治,才真的是「維繫臺灣民心最善之統治方策」


東京的臺灣留學生在車站歡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團」。

結語

當然,「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裡的這些說詞,並不是真心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出謀劃策,而是打算以議會為槓桿,試圖實現自治、乃至於真正獨立自主的願望——說起來,這真是近一百年的歷史裡面,臺灣人始終不斷在追逐的夢想。而在這個夢想的初始階段,烏克蘭人民尋求自立的故事,也意外地被寫在了一份重要的歷史文件當中,成為臺灣人向殖民統治者爭取自治權利的其中一個理由。

實際上,在1922年以後,烏克蘭的名字也曾經出現在臺灣歷史的另一個轉折點當中。那是1971年初,已經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裡的席位已岌岌可危。那時,曾經在蘇聯體制內演示過「一國三席」的烏克蘭,[3]又一次意外地在臺灣,成為一些知識分子的關注焦點。

不過,那已經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註釋

[1] 即便在外國人的眼裡,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一個在20世紀初期遊歷烏克蘭的英國作家甚至認為,「他們之間的差別比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之間的差別還大」。參見Paul Kubicek著,顏震譯,《烏克蘭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頁72。

[2] 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境內爆發了革命,也為烏克蘭的獨立運動帶來機會。儘管經歷數年的混亂以後,烏克蘭仍舊成了蘇聯的一份子,烏克蘭的真正獨立,得再等上七十年左右才能發生。

[3] 簡單來說,在1945至1991年間,烏克蘭在白俄羅斯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實質上他們都是蘇聯的一員,但在聯合國裡這三個國家都有會員席位。


延伸閱讀

為何波蘭人願意幫助烏克蘭難民?從烏克蘭與波蘭邊境的歷史故事說起!

影片連結

  • 臺灣吧的觀眾,也參與了烏克蘭難民的援助行動!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aiwanbar Studio 臺灣各種吧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