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家「閉口不談」的性教育──為何該談?該怎麼談?

那些大家「閉口不談」的性教育──為何該談?該怎麼談?

文/許懿心

當你知道有學生正在談戀愛,你會介入了解嗎?

當你聽到有學生正在討論A片內容,你會禁止他們談論嗎?

當你發現有學生取笑別人娘娘腔,你會怎麼處理呢?

在這些情境下,你心裡會響起的是:「啊!這些我都不想管,我不想知道!」

還是:「啊!太好了,剛好可以藉此機會和學生談談性教育!」呢?
 

老師,你是怎麼看待「性」的呢?

面對學生這些與性有關的情境,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心態與處理方式呢?我們的反應,又會如何影響學生面對性的態度和觀點?

究其根本,拋開我們作為老師的身份,關於「性」,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看待它的角度與價值觀。而因為「性」牽涉到情緒與道德,我們所身處的環境(經驗、文化、社會氛圍、宗教信仰等)就會影響我們對於「性」的想法,也會影響到我們怎麼看待、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性議題。

當然,也正因為人們對性的價值與感受是深刻地受到個人經驗與整體環境的影響,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在從事性教育課程、或與學生討論性教育相關資訊時,我們自身的態度也會深刻地影響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同時,我們對性的態度及想法,往往也決定了學生能否在需要幫助時,向我們尋求協助:當學生感受到師長的態度是負向時,會不敢或不願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狀況,這可能會減少我們與學生建立連結的機會,更可能阻斷學生在面對相關困擾時求援的管道。

我們覺得「性」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是奇怪羞恥的還是健康自然的?是難以啟齒的還是可以討論的呢?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時時對這些問題保持思考與覺察。

【小提示】試著問問自己:我對性的價值與感受從何而來?這些價值與感受對我的影響是什麼?對學生可能的影響是什麼?如何影響我和學生談論性教育的態度和方式?

為什麼要跟青少年談性教育?

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節錄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作家林奕含在處女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後不久自殺身亡,書中故事疑似影射她遭到性侵害;後來其父母發表聲明證實,小說的情節正是林奕含所經歷的真人真事。林奕含生前接受訪問時曾說:「當你閱讀時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實的;當你閱讀時感受到了美,那也都是真實的。」無論我們是以怎麼樣的眼光看待這本書,書中的字句都激烈地敲打著我們、提醒著我們:當社會、學校、家庭都閉口不談性教育,這些懵懂的青少年、甚至是已長大成人的「大人」,正承受著什麼樣的影響與後果。

這所謂的「閉口不談」,很多時候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談:因為在我們的求學階段中,沒有人跟我們談;因此當我們長大成人、成為父母或老師,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和下一代談。但是,「不知道怎麼談」最直接地影響,就是許多孩子並不了解自己的「身體自主權」。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 2020 年統計,「認識的人(熟人)」竟佔所有兒少(未滿 18 歲)性侵加害者的 84%;在熟人性侵的脈絡下,過去所強調的「自我保護」觀念很有可能無效,反而應該透過身體自主權概念的建立,協助孩子逐步發展出預防性侵害的意識。反之,如果始終無法透過性教育做到這一點,就很有可能繼續讓很多孩子遭受生理與心理上的重大傷害。

性教育還能談哪些主題?

1996 年 11 月 30 日,推動性別平權的彭婉如失蹤了;三天後,她被發現陳屍在鄉間工廠的草叢旁,身中三十多刀。不到兩個月以後,在社會壓力下,立法院三讀通過了遭冷凍數年的《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2000 年 4 月 20 日,國中生葉永鋕在下課前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重傷臥倒血泊中,送醫不治死亡。這起事件引起臺灣社會對於性別教育的討論;三年後,原本的《兩性平等教育法》修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教育政策也從傳統二元的兩性教育,延伸轉化成為更具普遍性的性別平等教育。
 
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發展,就是奠基在這些血淚斑斑的社會事件上,衝撞著體制而漸漸開啟更多元的討論與對話。然而,整體進程卻還是顯得有些遲緩。2017 年,高雄市國小老師劉育豪在學生主動提問「保險套是什麼?」後,決定設計一堂關於保險套的教學;但即使已取得全班家長同意、也與專家討論了教學教案,劉老師仍然被人以「妨害風化」告上法院。在教育當局力挺之下,劉老師後來雖然獲得不起訴,但這次的事件卻也讓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於實施更深、更廣、更貼合學生需求的性教育,感到避之唯恐不及。
 
直到今天,終於走到 108 課綱總綱中明訂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地步,固然讓人感到欣慰;但是,所謂「性別平等教育」,只怕也還不能跟「完善的性教育」畫上等號。
 
性教育的範圍,應該包含性器官、性別、性取向、性慾、戀愛、性行為、懷孕生殖、伴侶婚姻等多種面向,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都會以不同面向存在的議題,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臺灣吧的性教育計畫《西斯的101號房間》中,規劃了如下的十大主題: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主題陰部月經陰莖性別認同愛情性慾性產業性病避孕懷孕

同時,在我們探討每個主題,例如身體與性器官時,我們所談論的不只是表面的資訊或知識,而是會更進一步討論我們如何看待身體、接受第二性徵的觀點與感受,甚至是性器官相關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在歷史與文化脈絡之中形成的。我們所想做的,就是補足臺灣性教育中缺乏歷史文化對性的建構這一點,進而達到破除迷思與偏見的目的。

和青少年談論性,可以用什麼角度切入?

為什麼性在歷史與文化中建構脈絡是重要的呢?

一篇 2020 年的論文(Goldfarb & Lieberman, 2020.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The Case for 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分析了自 1990 年代以來的 80 篇性教育成效相關研究,有以下發現:

  1. 文本分析及討論的方式探討性別角色及刻板印象,能有效幫助學生挑戰這些傳統角色及刻板印象;
  2. 「人權」(社會公義、權利壓迫)為核心的性教育,較之傳統的性教育,更能讓學生了解性別平等的重要性及性關係中的權力議題;
  3. 性教育課程對於增進約會強暴及兒童性侵害的防範及舉報意識、降低約會強暴率、增進維繫健康情感關係的知識與能力等面向都有助益,甚至幫助學生增進了許多社會情緒學習指標(如同理心、溝通能力、情緒控管、自我認知等)及媒體識讀能力

由以上研究發現可以知道,有效的性教育並不是列出性生理相關的知識點這麼簡單,而是包含了各種與人權教育、性別教育、文化教育有關的元素;簡而言之,是在探討歷史大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性的角度,以及這樣對性的詮釋與理解如何影響個人的生活,如此切入性教育才會讓兒少有感並且真正有所學習。

那麼,具體來說,這樣的性教育內容要怎麼操作、又會長成什麼樣子呢?

以《西斯的101號房間》第一章〈陰部〉為例,我們選擇了以下列這些方式切入討論:

  1. 文本故事:在這個段落,我們介紹了臺灣東部的卑南族口傳歷史中,一個「陰道長牙」的故事。大家可能都沒有聽過吧?但是,除了臺灣,這類陰道長牙(vagina dentata)的傳說,其實也遍布於世界各地的原始文明!這些傳說故事的背後蘊含了什麼樣的寓意呢?
  2. 人權議題:這個段落從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開始── 2018年的聯合國調查發現,在世界上 15 到 49 歲之間的女性當中,現今仍有 2 億左右面臨「女陰殘割」。對女性進行女陰殘割實是父權控制女性身體的一種手段,但許多文化或地區將之與習俗或信仰綁定,這些所謂的傳統文化該如何與人權概念共存呢?
  3. 媒體識讀,迷思破除:在這個段落之中,我們談到「第一次性行為會流血」及「處女膜(陰道冠)會破裂」這樣的迷思,並且引導到一些相關的產品或服務及其廣告訴求──例如,國外知名電商 Amazon 上甚至還有販售「處女膠囊」和「人工初夜組」這類商品,它們的存在是否會加深處女迷思呢?
《西斯的101號房間》第一章〈陰部〉內容大綱

以上這些切入點,以及上圖中揭露的更多內容重點,都是現在臺灣性教育不常談、但其實很值得思考的議題;我們相信,從文化案例分析啟程,連結人權議題,佐以真實生活中常出現的新聞、廣告、商品,對於青少年來說,才是足夠全面與深刻的性教育。
 
我想,性教育應該是不論男女老幼,所有人的一生中都必修的功課。誠摯邀請大家,保持探索好奇,隨時覺察與思考,在知識探究的奠基下,我們都能更加了解自己,並與家人、朋友建立更多美好的連結。

聊聊教育吧- Taiwan Bar 臺灣吧

➡點我去看看:購買方案:擁有《西斯的101號房間》

➡點我去看看:購買方案:捐贈《西斯的101號房間》給學校

➡點我去看看:文章:如何跟孩子談性?克服性教育困難,輕鬆建立對話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aiwanbar Studio 臺灣各種吧股份有限公司